昌里园
以“园”为界,激发街道生活
时间:
2020年
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
机构 / 作者:
梓耘斋|童明
四象限
经济
文化
组织
生态
物质水平
集约高效
模式创新
经营平衡
资源活化
品牌价值
人文自信
图景生成
启发创造
场景叙事
文化再生
理念创新
参与共创
多元包容
社会传播
在地唤醒
产品运营
城乡协同
科技转化
因地制宜
生态友好
生态韧性
人居环境
顶层设计
拆违提供的契机
2018年,因拆违整治项目的推进,上海市南码头路东侧喧闹杂乱的商业店铺被拆除清理。由此,周家渡街道的昌五小区,被一条奇特的社区“围墙”所围绕,在一片高密度生活街区里,形成一条蜿蜒曲折、单调冰冷的游廊,游廊内部也留下一段段荒芜封闭的杂草丛生地。然而这里是社区居民每天出入的必经之路,更是街坊邻居日常交流的通道。
留住公共空间,保住社区活力
面对城市更新中社区公共空间变成一堵墙、一块废地、一处边缘的现实问题,如何在高密度住区的边缘地带创造出新的“社区交往中心”,重新激发街道生活,成为童明设计团队面临的问题。
为城市“打针灸”
设计团队进行了“针灸式疗法”——将边界处围墙与空地整合为“园林”,借以游廊曲折错动的形态,因地制宜地布局出各种场所节点:为买菜回家的居民提供休息敞廊;为放学的孩童提供读书庭院,为老年人提供聊天的街头会客厅。同时结合公共资源,将公交车站候车功能等周边因素灵活地纳入其中。
“微改造”,一种兼具美好愿景和灵活操作的园林策略,在昌里园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冰冷荒芜的游廊重现生机,居民的“日常”被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