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艺术博物馆
声音艺术博物馆以声音为媒介,跨越时空展示多元声音作品,为城市与美育的多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时间:
2020
地点:
北京市通州区
机构 / 作者:
秦思源、洪峰
四象限
经济
文化
组织
生态
物质水平
集约高效
模式创新
经营平衡
资源活化
品牌价值
人文自信
图景生成
启发创造
场景叙事
文化再生
理念创新
参与共创
多元包容
社会传播
在地唤醒
产品运营
城乡协同
科技转化
因地制宜
生态友好
生态韧性
人居环境
顶层设计
项目简介
2020年7月,艺术家秦思源与北京宋庄艺术区创建人之一洪峰相识,两人意识到在全球范围还没有一个专门关注声音的博物馆或者广泛研究声音的文化机构,于是一拍即合开始了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建设。2023年5月,声音艺术博物馆在北京通州开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博物馆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展览空间面积6400平方米,由“声音总站”(常设展)、“声艺空间”(主题展厅)、“若谷楼”(声库档案馆)、“声活中心”(音速童年、声疗体验室、多功能厅、艺术家驻留中心、鸽哨基地)等组成。“声音总站”为常设展区,以“老北京声活”“自然声态”“语音”“音乐”“声音是什么”“声音与情感”六个主题为单元展。秦思源通过声音博物馆项目,延续了他声音艺术的探索之旅。此外,博物馆对声音艺术创作进行了文献性梳理,成为真正还原声音艺术的场域。
声音艺术博物馆带给人们丰富的启发和感受,使原本可能完全没有联系的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串联起来,发现更多趣味性和可能性。项目体现了“美丽中国”构想中“场景叙事”“形象示范”“多元包容”“启发创造”等关键词,该项目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博物馆对于视觉的依赖,将观众的感知重心转向听觉领域,更通过声音艺术丰富了社会各界对于艺术的理解,引领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为艺术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声音艺术博物馆带给人们丰富的启发和感受,使原本可能完全没有联系的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串联起来,发现更多趣味性和可能性。项目体现了“美丽中国”构想中“场景叙事”“形象示范”“多元包容”“启发创造”等关键词,该项目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博物馆对于视觉的依赖,将观众的感知重心转向听觉领域,更通过声音艺术丰富了社会各界对于艺术的理解,引领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为艺术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