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以“向史而新”的理念重塑电厂的场所精神,构建嵌入城市律动的滨水公共空间。
时间:
2015
地点:
上海市杨浦区腾跃路2号
机构 / 作者:
章明、张姿、秦曙;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单位)、上海中交水运设计有限公司(水工设计单位)、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施工单位)

四象限
经济
文化
组织
生态
物质水平
集约高效
模式创新
经营平衡
资源活化
品牌价值
人文自信
图景生成
启发创造
场景叙事
文化再生
理念创新
参与共创
多元包容
社会传播
在地唤醒
产品运营
城乡协同
科技转化
因地制宜
生态友好
生态韧性
人居环境
顶层设计
项目简介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前身为1913年由英商投资建设的杨树浦发电厂。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虽然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因为大量燃煤而造成空气污染,危及生态环境。2015年,伴随着整个黄浦江公共空间工程计划的启动,电厂关停开始实施生态和艺术改造。章明带领团队自2015年起陪伴式参与杨浦滨江段的更新设计,通过“在城市上建造城市”,将残旧的电厂建筑群转型成为可供体验的新型工业文化地景,还江于民,使得荒废多年的滨水工业空间融入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系统,在恢复城市生态的基础上促进了周边地区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复兴了曾经繁忙的工业码头,为市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独特滨水体验。
历史是一个流程,需要循脉潜行。随着国家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保护工业遗址本身“活化石”的历史文化遗存状况下,合理地进行继承和开发,使这些沉寂之地在新时期焕发光彩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案例生动诠释了“美丽中国”构想中“创新转化”“人居环境”“循环利用”“资源活化”等关键词的实践意义,通过挖掘留存的工业构筑物上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成为工业文明的记忆线索,实现与城市共生的“叠合生长”。